申领记者证换发考题(四)《新闻采编规范》
发布时间:2017年3月26日 14时36分
27.采编与经营的“防火墙”原则有哪些? A.采编与经营严格分开 B.严禁“有偿新闻” C.规范专业性记者的个人投资行为 D.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在外单位兼职取酬
28.西方发达国家媒体主要采取哪些“编营分离”的措施? A.报业上市 B.发行人制度 C.激励—约束机制 D.宣扬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9.广播电视新闻的引子与报纸新闻标题有什么不同? A.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B.引子应该自成一体 C.引子与其他新闻或广告内容分离 D.制作人在引子里提出有待回答的问题
30.在批评报道中,如何注意平衡? A.记者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B.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给予答辩的机会 C.报道语言平实,避免主观 D.标题更要紧贴事实,切忌主观色彩
(三)判断题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 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高级形容词。 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 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 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 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 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 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 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 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 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 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 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 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 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 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
《中国玉雕大师》杂志社
中国工商联新闻通讯社
|